社会网络分析论坛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foru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期刊投稿论文自测,和杂志社一致
论文中期gocheck自助检测
万方论文自助检测, 适合前期修改
知网论文检测, 结果跟学校一样
人群与网络2014视频免费下载
citespace使用流程图
【视频】方法论的关系主义群
edx人群与网络2014课件打包
林南的思想
社会网络分析入门书目
社会网络分析能回答哪些社会学问题
案例:通过微信找到犯罪团伙
边燕杰《社会网络研究专题》 大纲
社会网络分析参考资料
【Gephi 中文教程-练习数据】
【林南社会网络讲座录音】
【视频】gephi入门教程
大连接:社会网络是如何形成
社会网络分析及健康传播(18集)
!!!本站金币获取方式!!!
郑路:社会网络20讲
【视频】方法论的关系主义
pajek视频教程 35课
Gephi 0.9.2快速入门视频教程
查看: 18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解析'網路"社會化

[复制链接]

683

主题

924

帖子

99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金币
9977499
贡献
448
威望
448
积分
998007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7-17 12:28: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解析'網路"社會化毫無疑問,互聯網在人類的日常生活中正在上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不知不覺中,它已經在悄然推展著自身的社會化征程。
也許有一天,虛擬的網路真的會幻化為“網路”社會,那么,究竟是誰在操縱著這一切呢?
以“六度分隔”為“經”
“六度分隔”理論不僅揭示了互聯網的宿命與神奇,它的進一步應用也定將寫就一部互聯網的社會化發展史。如果我們將來也可以為“網路”社會畫一張地圖,那“六度分隔”理論就是這張地圖上的“經線”。
什麼是“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我實在無法給它一個確切的定義。對於社會科學的一些概念,樸素的描述也許更容易被人理解、接受,所以可以暫且這樣來描述它︰六度分隔即是說“在人際脈絡中,要結識任何一位陌生的朋友,中間最多只需透過六個人就能達到目的。” 也就是說,不管是布希、柯林頓,還是你心儀已久的黛安娜、恩雅、杜拉斯,你只需透過六個人就一定可以結識他﹗
這個玄妙的理論是由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米爾葛蘭(Stanley Milgram)於20世紀60年代最先提出的。1967年,米爾葛蘭設計了一個連鎖信實驗。米爾葛蘭將一套連鎖信件隨機發送給居住在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的160個人,他在信中放了一個波士頓股票經紀人的名字,並要求每個收信人將這套信寄給自己認為是比較接近那個股票經紀人的朋友,所有的參與者在收到信后均照此辦理。最終,所有的信在經過五、六個步驟后均抵達了該股票經紀人。於是,他驗証了自己的假設︰任何兩個陌生人都可以透過“朋友的朋友”建立聯繫,並且他們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無論是美國總統與威尼斯的船夫,還是熱帶雨林中的土著與冰天雪地中的埃斯基摩人,這便是最初的“六度分隔”理論雛形。
這一看似簡單卻又非常玄妙的理論引起了各界學人們的關注,經研究發現,很多領域都存在著類似的現象,包括數學、物理學、經濟學、社會學,甚至哲學。在長達一個世紀的關於通訊與資訊傳遞的理論革命之后,當網路走進人們的生活,社會學家與數學家開始用另一種模式來驗証“六度分隔”理論。
2001年秋天,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社會學教授瓦茨(Duncan Watts)組建了一個研究小組,利用Email這一現代通信工具替代米爾葛蘭的“信件”,開始在互聯網上進行“六度分隔”的實驗。瓦茨教授建立了一個名為“小世界”實驗網站,終點是分佈在不同國家的18個人(包括紐約的一位作家、澳洲的一名警察以及巴黎的一位圖書管理員等等),志願者透過這個網站把電子郵件發給最可能實現任務的親友。結果一共有384個志願者的郵件抵達了到達站,電子郵件均在六步以內就傳遞到了目標﹗在1年多時間裡,總共有166個國家和地區的6萬多名志願者參與這項實驗,這一實驗的結果不僅使“六度分隔”理論得到了進一步的驗証,更向人們揭示了它另外層面的意義︰在互聯網時代,“六度分隔”理論將會有異常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以150法則為“緯”
網路的社會化,即使其能夠反映和促進真實的社會關係的發展和交往活動的形成,使得網路成為現實社會的一種優化提升,而只有遵循150法則──這個抽提於現實社會關係的法則,“網路”社會才會更加貼近現實社會。在“網路”社會的地圖上,150法則無疑就是“緯線”。
什麼是“150法則”(Rule Of 150)?用最簡單的話描述150法則就是︰“150是一個統計出來的人際關係網路數目極限”。用過MSN Messenger的人如果留意的話,就可以在“幫助”一欄中看到這一法則的應用,它寫道︰“最多可將 150 位聯繫人添加到您的名單中”。
“150法則” 最早可以溯源到《The Tipping Point》,作者馬爾肯.格拉韋爾德(Malcom Glaweld)在《The Tipping Point》中則把150法則形象定義為︰150就是在一次不期而遇的聚會上,你不會感到尷尬的人數最大值。他在書中舉過這樣一個例子︰從歐洲發源的“赫特兄弟會”是一個自給自足的農民自發組織,這些組織在維持民風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有趣的是,他們有一個不成文的嚴格規定︰每當聚居人數超過150人的規模時,他們就把這個群體分成兩個,各自發展。
150法則的提出者羅賓.鄧巴(Robin Dunbar)說︰“看起來,我們的神經系統或學習能力有著某種先天性的限制,使我們的溝通能力限制在一個大致的平均範圍內,就像人類的思惟能力不能同時理解7種以上的事情一樣。……150這個數字看起來是我們人類真實社會聯繫中的個體的最大數目,這裡的‘有社會聯繫’指的是我們清楚他們是誰,他們與自己有什麼關係。換言之,它就是你偶然進入酒吧時,那些開口邀請你喝一杯而你不會覺得唐突的人。”
鄧巴認為這一法則和人腦的進化程度有關,如果社會圈子的數量增加,人腦的智力負擔顯然要呈現級數變化。Dunbar曾經提出一個模型方程,它以動物本身的大腦新皮質相對腦的比率,可以計算得到某種動物所擁有的活動群體的最大值。如果輸入智人(現代人,Homo Sapiens)的比率,就會得到數值為147.8,約等於150。
所以,這個源於現實社會的潛規則告訴我們,把人群控制在150人以下是管理人群的一個最佳和最有效的模式,也是網路社會化進程中人們應該僅遵的規則。

以“社會化軟體”為軸

如果用一張地圖來代替真正的地球,你一定覺得不可行,但是如果我們能夠用“社會化軟體”為軸把這張地圖做成一個地球儀,那末,你一定就會形象的看到存在於網路中的另一個“世界”。
社會化軟體(Social software,下文簡稱SS)實質上就是把軟體社會化。
其實社會化軟體概念是在很久已前就已經提出的,但真正實現使用網路軟體進行交流,則是伴隨著互聯網路的發展而出現的。早期網路中的社會化套裝軟件括Email、Usenet newsgroups、Chatroom、Instant messaging、Bulletin boards、Multi-user games等,這些社會化軟體功能比較簡單,主要完成了通訊交流的功能。隨著“六度分隔”理論與150法則的滲透,最近,社會化軟體正在發生著顛覆性的變化。新一代的社會化套裝軟件括UUfriend、Meetup、Blog、Wiki、wallop等,不僅功能趨於完善,而且涵蓋了從個人導向到群體導向、從簡單的通訊到群體的網路協同作業,以及計算機支持協同工作(CSCW)等眾多方面。
新媒體研究專家毛向輝先生將社會化軟體的功能分為核心四層︰Identity;Portfolio;Commnication;ocial Network。在不同的社會化軟體中,這四者的體現和側重的程度不一樣。Identity是個人的身分標識,它類似於用戶的個人賬號; Portfolio是電子檔案的意思,即是對個人身分可信度的記錄或描述。從某種意義說Identity是網路上數字符號的個體代表,而Portfolio則是實際存在的個體見証,像BLOG具有類似Portfolio的功能。Communication標識和實現了在社會化軟體中人際之間可能有的互動形式和通道,Social network則是從總體上展現了以個體為出發點、以應用為體現所形成的社會網路應用架構。
社會化軟體中的基礎是個人,所以如同在現實生活中要有明確的社會存在和身分識別一樣,在目前存在的所有的SS中,我們都可以看到越來越複雜的身分認証。但是對於“社會”意義而言,每個人除了帶有更多訊息的ID(包括Email, bio, ....),人們還需要更多訊息建立信任,這包括社會對你的認可、聲譽,還有你自己的言行。也就是說在Identity基礎上,還要有Portfolio,才能反映更“真實”的社會人。所以Blog或者它的變種會成為第二個層面的重要選擇。在此之上還有通信,Communication。”
講到此處,你一定會想起QQ、MSN Messenger等IM(Instant Messenger,即時通訊軟體),的確,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IM已經突破了作為技術工具的極限,被認為是現代交流模式的象徵。那末,它和有可能衍生“未來交流模式”的社會化軟體究竟有無聯繫,又有何區別?
一般的說,我們看到的IM網路會是一個成熟的、附加了一定信譽信用的虛擬網路,只是大多數用戶可能只用到了一層關係,即是簡單地和自己的聯繫人進行即時通訊。
讓我們來運用SN/SS的理論來研究IM,你會發現下其背后真正運營的是虛擬社會網路,而且這個網路超越了QQ等簡單IM的強鏈接(strong ties),屬於弱鏈接(weak ties)的範疇。
在社會化軟體中,當你註冊時,其程式模式幾乎相同,但是在註冊完成之后,並不意味著你能夠像使用IM那樣立刻去搜索交友的對象,因為SS通常並不允許你對於數據庫進行直接的搜索。接下來你需要做的是建立你自己的關係網路,也就是把同樣是SS註冊會員的人加入你的關係網路,這時候你就可以訪問你加入關係網路的那個成員的關係網路中的所有成員了,其實與此同時,你也即是把已有的個人關係網轉移到了網路中。
在SS中,決定你能否找到朋友的,不是整個數據庫的總記錄數,而是你個人關係網中成員的數量,以及這些成員關係網的數量。根據“六度分隔”理論,即使SN的用戶數量很少,也不會妨礙你和自己小圈子裡面的朋友認識圈子中的其他朋友,而且這些朋友成為你好朋友的機率也並不會降低。
所以,類似QQ、MSN、ICQ這些即時通訊網路都很有潛質切入這個市場──因為他們本身已經有了非常成熟的現成用戶關係網路,只需要加上道統交友網站所需要的諸如交友資料、交友搜索的功能,就可以很容易地成為一個非常成熟的第二代交友網路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社会网络分析论坛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forum ( 88876751 )

GMT+8, 2024-12-23 06:57 , Processed in 0.14168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www.snachina.com X3.3

© 2001-2017 snachina.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