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分析论坛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foru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期刊投稿论文自测,和杂志社一致
论文中期gocheck自助检测
万方论文自助检测, 适合前期修改
知网论文检测, 结果跟学校一样
人群与网络2014视频免费下载
citespace使用流程图
【视频】方法论的关系主义群
edx人群与网络2014课件打包
林南的思想
社会网络分析入门书目
社会网络分析能回答哪些社会学问题
案例:通过微信找到犯罪团伙
边燕杰《社会网络研究专题》 大纲
社会网络分析参考资料
【Gephi 中文教程-练习数据】
【林南社会网络讲座录音】
【视频】gephi入门教程
大连接:社会网络是如何形成
社会网络分析及健康传播(18集)
!!!本站金币获取方式!!!
郑路:社会网络20讲
【视频】方法论的关系主义
pajek视频教程 35课
Gephi 0.9.2快速入门视频教程
查看: 18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這是一個小世界?

[复制链接]

683

主题

924

帖子

99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金币
9977499
贡献
448
威望
448
积分
998007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7-17 11:30: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多只要通過5個人,你就能與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的任何一個人發生聯繫?   綠是我在網路上認識的一個素昧平生的朋友,兩個人在ICQ裡聊天,忽然就說到一個論壇,然後發現,那個論壇的斑竹,是她朋友的朋友,卻正是我大學的狐朋狗友之一。“這個世界真小”,隨便某個時間某個地點,你都能聽到某個人這樣說,好像永遠有某個你認識的人認識的人認識某個人,不是嗎?   早在1967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倫(Stanley Milgram)就提出過著名的“六度分離”(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說法。雖然說出來非常拗口,但解釋起來卻極為簡單:平均只需要6步,就能使地球上任意兩個陌生人之間產生聯繫。依照他的說法,這個世界委實是太小了。生於1933年的米爾格倫是個學界傳奇性人物,在學術研究之外還熱衷於拍電影和寫詩,不按牌理出牌是他的一貫作風。但在“六度分離”這一問題上,他的研究一度被視為是最嚴謹和最權威的。在米爾格倫之前,麻省理工學院的政治學家索拉.普爾和IBM的數學家曼弗雷德.科臣曾經做過相關計算,得到的數字是3。自稱為“實驗主義者”的米爾格倫對這一數據並不滿意,於是親自設計並執行了著名的六度分離實驗。   首先,他在堪薩斯州和納布拉斯加州通過郵寄商品目錄和報紙廣告招募到一批志願者,然後,告訴他們馬薩諸塞州的某個目標對象的姓名、地址和職業。米爾格倫要求這些志願者通過自己所認識的人將一個包裹通過親手傳遞的方式轉交到目標對象手中。在發表于1967年5月《今日心理學》上的論文中,他描述了一份文件是如何僅用4天時間就從堪薩斯州的農場主手中轉交到麻省坎布裡奇某神學院學生妻子手中的:農場主將文件交給一個聖公會教父,教父將其轉交給住在坎布裡奇市的一位同事,然後文件就到了神學院學生妻子的手中——整個過程只需要3步,而中間人只有兩個。並不是每一個實驗對象都如此成功,但平均所需中間人的數目為5。也就是說,對於米爾格倫的陌生人,“6步”是最遠的距離。 米爾格倫此項實驗的結果問世以來,一直被作為社會心理學的經典範例之一,然而,朱迪斯.克蘭菲爾德(Judith Kleinfeld)卻對此提出不同意見。當她最初試圖重複米爾格倫實驗時,身為哈佛大學的研究生,克蘭菲爾德對1963年到1967年在此任教的米爾格倫滿懷敬意。但當她深入查閱保存在耶魯大學檔案館中的米爾格倫實驗的相關材料時,卻驚訝得幾乎不敢相信自己所發現的事實——“我非常沮喪並且失望透頂。我想,天哪,斯坦利,你是怎么才能夠辦到的呢?”克蘭菲爾德如是說。   是什麼讓她對米爾格倫的實驗結果產生懷疑並充滿失望呢?答案很簡單:實驗的完成率極低。根據米爾格倫留下的材料記載,在進行主體實驗時,300名志願者中,只有29%的人最終將包裹送到了目標對象——波士頓的一名股票經紀人——手中。但僅在納布拉斯加州的志願者中,就有100人持有藍籌股。在另外一個產生了著名的神學院學生之妻故事的實驗中,60份文件中只有3份最終到達了目標對象手中,且平均要經過8個人之手。此外,克蘭菲爾德找不到任何有據可查的對米爾格倫實驗的重複驗証記錄。米爾格倫錯了?!逝世于1984年的這位“另類天才”已經不可能再為自己辯護,但這並不表示就沒有他的支持者為其搖旗吶喊。馬利蘭大學的託馬斯.布拉斯(Thomas Blass)就是米爾格倫的鐵桿擁護者。在過去的15年中,他將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入對米爾格倫生平及學術著作的研究中,並從1987年起就開始講授關於米爾格倫社會心理學的課程。   對克蘭菲爾德的批評,布拉斯認為這純屬誇大其詞。他認為,米爾格倫實驗的低完成率並不必然意味著參與者因無計可施而放棄。布拉斯指出:“完成率低很可能只是因為參與者失去了興趣。在這種情況下,它並不會損害‘小世界’效應。”    反對者與支持者的針鋒相對永遠都不是判斷真偽的最佳途徑,事實和數據是最有力量的。在這方面,鄧肯.瓦茨(Duncan Watts)屬于實幹派。早在90年代中期就讀於康奈爾大學時,他就同自己的導師、數學家史提夫.斯託加茨(Steve Strogatz)著手構建人類如何通過社會途徑彼此緊密相連的理論模型。這一模型顯示,如果人際網路由隨機但卻緊密聯合的小聯合體構成,則可以通過捷徑將巨大網路中的成員彼此相關聯。為了驗証這一模型是否存在,瓦茨設計了一個線上小遊戲,通過搜索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找出任何一個從古到今的演員同演員凱文.培根(Kevin Bacon,電影《透明人》的主演)之間的聯繫。結果表明,上萬名在世或已去世的演員同凱文.培根產生聯繫所需中間環節的平均數目為2.918。更重要的是,沒有一名演員與培根產生聯繫所需的中間環節數目超過10。   如果說在演員圈中的實驗還並不足以証明“小世界”效應的話,瓦茨正在進行中的由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系提供支持的小世界研究項目(Small World Research Project,簡稱SWRP)則可能為“小世界”效應真偽之爭最後畫上一個句號。SWRP是一個基於網際網路的力量在全球範圍內展開的項目,選定的目標對象包括各種年齡、種族、職業和社會經濟階層中的人。志願者在得知目標對象的基本情況後,通過發送電子郵件的方法爭取與其產生聯繫。目前,這一項目的參與者已達5萬人。由於一般人對來自陌生人的電子郵件大多抱有戒心,失敗率較高,因此瓦茨希望參加人數能夠達到10萬人,從而獲得比較精確的結果。   克蘭菲爾德對瓦茨的實驗並不看好,她認為,使用網路和電子郵件的人本身就存在許多共同之處,“只有科學家是生活在小世界中的,低收入和少數民族可並不彼此相連”。對這一點,瓦茨也不得不承認,採取電子郵件的方式是一種折衷。但是,他也指出,在匯集大量參與者這一方面,沒有什麼可以同網路相比。   無論這場爭論最終誰勝誰負,記住米爾格倫在1974年說過的一段話也許是最重要的。他說:“當個人希望站在權威的對立面時,最好要從自己那一群人中尋求他人的支持。人與人彼此之間的支援,是對抗權威和獨裁的最堅實的堡壘。”心得:   同“小世界”理論相比,為米爾格倫帶來最大聲譽也招致最嚴厲批判的,是他于1961至1962年間在耶魯大學所做的一系列關於人類對權威的順從和屈服的實驗。在這一系列實驗中,米爾格倫從辛辛那提的新港市(New Haven)普通居民中隨機抽取了共計400於名實驗對象。他驚訝地發現,作為“權威”的實驗管理者僅用口頭命令,就可以讓65%的實驗對象在明知受害者不該受懲罰的前提下,對那些身處電擊室中的人持續施加15至450伏的電擊——即使那些無辜的受害者表現得極為痛苦,且實驗對象明知這種電擊會對其身體產生持久傷害。 雖然電擊室中的受害者實際上並沒有真的遭受電擊,只是用可以亂真的表演欺騙了實驗對象,但米爾格倫的實驗還是遭到了大量倫理方面的攻擊。當然,這和他的實驗結果暴露了人性的陰暗也有不可分割的聯繫。但由於該實驗結果有助於對“二次世界大戰”中及“二次世界大戰”後某些極權國家中出現的某些現象的解釋,米爾格倫憑借這一學說,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之一。 摘錄自:http://www.scitom.com.cn/report/critique/ctq258.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社会网络分析论坛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forum ( 88876751 )

GMT+8, 2024-11-23 08:57 , Processed in 0.17982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www.snachina.com X3.3

© 2001-2017 snachina.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