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分析论坛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forum

标题: 社會性軟體產生發展與六度分隔理論密切相關 [打印本页]

作者: snachina    时间: 2017-7-17 11:33
标题: 社會性軟體產生發展與六度分隔理論密切相關
社會性軟體產生發展與六度分隔理論密切相關
  社會性軟體(Social Software)產生發展與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理論密切相關。六度分隔理論是由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倫(Stanley Milgram)於20世紀60年代最先提出。簡單地說,六度分隔理論認為在人際脈絡中,要結識任何一位陌生的朋友,這中間最多只要通過六個朋友就能達到目的。這個看似非常簡單卻又很玄妙的理論引起了數學家、物理學家和電腦科學家的關注,他們紛紛投入研究,結果發現世界上許多其它的網絡也有極相似的六度分隔結構,如經濟活動中的商業聯系網絡結構、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結構,甚至人類腦神經元結構,以及細胞內的分子交互作用網絡結構。
  資訊技術與互聯網絡對人們工作學習生活無處不在的滲透作用,使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技術化、資訊化,然而六度理論的發展,使得構建於資訊技術與互聯網絡之上的應用軟體卻越來越人性化、社會化。軟體的社會化,即在功能上能夠反映和促進真實的社會關係的發展和交往活動的形成,使得人的活動與軟體的功能融為一體。六度理論的發現和社會性軟體的發展向人們表明:社會性軟體所構建的“弱連結”,正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社會性軟體按其所體現和促進社會關係網絡形成不同形式可以分為顯性社會性軟體和隱性社會性軟體。顯性社會性軟體在功能上是直接促進某種程度人際互聯關係的構建和發展。而隱性社會性軟體則是在完成軟體某種功能的過程中促進了人際關係的互聯和建設。另外社會性軟體按其應用指向性,我們還可以將其分為即時通信類和基於某種任務應用的社會性軟體。
  對於顯性的社會性軟體,常常是比較關注直接的社會朋友關係的建立,而且具有社群性質,朋友之間進行人力資源的分享,如Friendster、Yoyonet、Linkedin、Ryze。圖中Meetup也是以顯性社會關係的建立為基礎,但是卻有直接的應用目的指向性,就是在建立社會關係的過程中完成或解決了具體的應用問題。以協同創作為主要應用的WIKI則充分展現網絡時代資訊社會對知識共創分享知識的追求和支持。QQ和IM起著簡單的通信作用。BLOG則主要是以個人應用為主,但個人的應用常常能夠有助個人社會網絡的形成。另外還有像Evite、Upmystreet、Tirbe、uume、Spoke、Upcoming、visualpath、Friendsurfer之類社會性軟體都可以納入到上圖中,主要分布的位置跟Meetup相當,集中在顯性社會關係建立,但在應用問題的解決上還形式還比較簡單。
  毛向輝先生還將社會性軟體的功能分為核心四層,就是Identity(身份)---Portfolio(檔案)--Commnication(交流) --Social Network(應用社會關係)。(注:其中翻譯是加入了我個人的理解。)
  在不同的社會性軟體中,這四者的體現和側重的程度不一樣。Identity是個人的身份標識,這很容易理解,就是要有個人的賬號;而Portfolio則是電子檔案的意思,是對個人體身份可信度的記錄或描述。從某種意義說Identity是網絡上數字符號的個體代表,而Portfolio則是實際存在的個體見證,像BLOG具有類似Portfolio的功能。Communication標識和實現了在社會性軟體中人際之間可能有的互動形式和通道,Social network則是從總體上展現了以個體為出發點、以應用為體現、所形成的社會網絡應用結構。





欢迎光临 社会网络分析论坛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forum (http://sna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